隋王朝的治国思想虽然基本上仍然是以儒学为本,但由于隋文帝薄于儒术,而崇信佛教,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免有助佛抑儒之举。这一时期儒释虽有论争,但见于记载的直接交锋几乎没有。
唐代的儒释论争比较常见,有时是非常尖锐和激烈的。比较大的论争有如下几次:
一次是唐初的傅奕反佛。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太史令傅奕首先发难,上表列举佛教罪状,请求罢废。其文言辞尖锐,锋芒毕露。傅奕说,自魏晋以降,佛教日盛,危害非浅,“缙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曲类蛙歌,听之丧本;臭同鲍肆,过者失香。兼复广置伽蓝,壮丽非一;劳役工匠,独坐泥胡。撞华夏之洪钟,集蕃僧之伪众;动淳民之耳目,索营私之货贿。女工罗绮,剪作淫祀之旙;巧匠金银,散雕舍利之冢。粳粱面米,横设僧尼之会;香油蜡烛,枉照胡神之堂。剥削民财,割截国贮。……且佛之经教,妄说罪福;军民逃役,剃发隐中;不事二亲,专行十恶”。基于上述理由,他提出,“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勿度小秃,长揖国家”[1]。由于法琳“频诣阙庭”予以申辩,高祖将此表暂时搁置起来。但是傅奕并未停止对佛教的攻击,而是“公然宣布遐迩。秃丁之诮,闾里盛传;胡鬼之谣,昌言酒席,致使明明佛月,翳以亏光;济济法流,壅之无润”[2]。于是,佛教徒们纷起撰文予以反击,如释普应作《破邪论》二卷,李师政撰《内德论》、《正邪论》。法琳认为,这些文章难以击中要害,“经教奕之所废,岂得引废证成;虽欲破邪归正,未遣邪原”,因而他另辟蹊径,“案孔、老二教师敬佛文,就彼宗承斥其虚谬”[3],著《破邪论》。同时他又上《启》与太子、亲王及公卿、侯伯,寻求朝廷内部和达官显贵们的支持。东宫庶子虞世南为《破邪论》作了序。不久,太子李建成等奏上《破邪论》,高祖览后,动摇了破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