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担心这会令展品失实,“日照时长”展厅里会做出的参数调整是极小的。毕竟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文明的切片状态,而不是非得要这些复制品走上如纪录片一般与原生物一模一样的发展途径。鲜活的个体行为已经是最好的观察样本。
以门口这个展品为例,它是较常见的形式:恒星系里某颗能量最适宜的行星上演化出星系内唯一文明。潜镜头里应该能看见这些烷基生物正在全球的岛屿上修建固体防御工事,这对气体生物来说是很困难的,但他们既不明白为什么海水在过去几百年里变得越来越剧烈了,也不能眼看着海洋淹没家园,只能先应付眼前的危机。
通常一个星区在经历了初始沸腾之后,会逐渐趋于稳定与熵增速度减缓,行星会在公转与自转的力平衡中维持被恒星辐射包裹的能量状态,于是这种稳定就成为了生命不可避免又毫不明显的前提,期间出现的生物和文明系统都适应着这种前提运行。此时博物馆在复制文明的自转速度上加减一个千万分之一尺度的加速度,并且放任这个凭空出现的自转加速度在星系运动中被引力拉平。文明所处的环境辐射将在极缓慢的速度下,逐渐变得过长或过短,又或者过不均,这就造出了一个不至于令文明覆灭的生存环境波动。